信息学院
一、学院简介
蝌蚪吧福利污导航信息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高等院系之一。信息技术是21世纪第一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移动通信、物联网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人类发展进程。蝌蚪吧福利污导航信息学院在信息采集、获取、传输、存储、处理与分析的整个信息技术链条上拥有完善的学科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能力,是蝌蚪吧福利污导航最大的工科学院。
信息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求是务实、博学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理工结合,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智能科学与技术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个,云南省首批一流本科建设专业1个,云南省首批新兴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1个,形成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有力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建有电子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先后与华为、中兴通讯、百度、腾讯及云南地方企业合作,建设“华为ICT网络学院”、“腾讯智慧旅游工程中心”、“百度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实训基地”、“中兴 5G 应用示范工程中心”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电子信息”(含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方向)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较完整的信息技术类学科群及“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培养和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学院拥有“智能系统与计算”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云南省创新团队等多个省部级学科平台,具有较好的科研环境及团队。形成了大数据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分布式计算与云计算、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与高原病诊断、无线接入网络阐述与器件、边疆无线电频谱检测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建立科学研究反哺本科教学机制,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具有前沿科技视野和洞察能力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区域性高水平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精心打造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双师型”教师、企业导师等构建的师资队伍,保障本科教学的顺利实施,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一定科研能力和良好工程创新能力的学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0余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32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副研究员)5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余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7人、云南省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10余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30人。学院与华为、Google、百度、中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构建协同育人平台,从企业聘请了一批信息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工程师当任我院的“双师型”教师。
二、专业简介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云南省重点建设本科专业、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入选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云南省唯一的计算机类重点本科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B-类学科。本科课程按照移动互联网开发、计算机图形图像、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等四个“特色课程群模块”设置。优秀学生可选拔进入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班进行分类培养。基于学院拥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从事计算机应用及相关领域中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经过5年左右的职业历练,将达成以下目标:
1)培养目标1:科学素养——具有能支撑个人和团队发展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目标2:工程基础——具备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相关领域的专业理论及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设计、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能力,能够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处理跨学科的科学问题,以及洞察前沿技术问题。
3)培养目标3:工程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专业基本原理与知识,针对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工程问题设计适当的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识,能基于科学原理分析与解决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主持开发中等规模的软硬件产品或负责项目团队开展项目活动,进而成长为工程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销售经理或客户经理。
4)培养目标4:胜任工作——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工作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团队中承当技术骨干或核心管理人员完成工程任务,能够基于完成产品关键技术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工作,进而成长为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
5)培养目标5:持续发展——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能力,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或者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成为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进而成为企事业单位中层管理人员。
主要课程:移动互联网开发课程群: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WEB应用软件开发实训、软件工程、分布式软件开发技术、操作系统、编译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群:计算机图形学、数码摄影、数字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及应用技术、视觉计算与应用、艺术认知与计算;数据与知识工程课程群:数据库技术、计算思维、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基础、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课程群: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及实践、系统集成、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云计算导论、算法设计与分析。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政府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教学、开发、设计、管理、运行、维护等相关工作。在工业、信息、医疗、教育、电力、金融等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找到具有高待遇、高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从事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软硬件系统的生产和营销,金融、贸易、商业机构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等领域的信息系统维护、软硬件开发、软硬件测试、游戏开发、ERP开发等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特色和优势:云南省省级重点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云南省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专业实施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信息通信产业的人才需求,形成无线与移动通信和网络通信两个优势方向的课程体系,深化与华为、大唐和中国移动产学协同育人,推行“移动5G”产教融合特色班新模式,培养面向信息通信领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约96%,每年30%以上学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广受用人单位欢迎。本专业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唐杯”移动通信技术竞赛、华为ICT大赛等竞赛项目中获得金奖、国家级一等奖、云南省一等奖等优异成绩。专业依托信息学院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所拥有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相关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从事通信产品研制、开发、推广以及通信网络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毕业五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素养与道德):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有职业道德,能够从法律、伦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系统视角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和管理;
培养目标2(理论与技术):能有效运用数理基础、自然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研究与解决信息通信技术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
培养目标3(实践与创新):具有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能力和工程实践的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工程师岗位或履行相应职责;
培养目标4(交流与管理):能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和社会公众有效沟通,能够融入团队的工作并发挥良好的作用;
培养目标5(视野与学习):具有国际化视野并能通过终身学习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及能力。
主要课程:通信电路与器件课程群: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通信电子电路、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微波与天线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开发通信电路系统和器件的能力;信息通信理论与技术课程群: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移动与无线通信、物联网通信技术、光技术与光纤通信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通信和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建模分析和设计实现的能力。通信系统综合实践课程群:软件设计与开发、通信技术综合实践、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软件无线电应用实践、4/5G工程实践、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设计和开发复杂信息通信系统的能力。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教育系统等单位,从事信息网络、通信系统和工程等相关领域规建、研发、运维、管理和教培等工作。主要在电信营运商、电信设备制造商、互联网企业等数字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从事信息通信工程规划与建设、信息网络运营与维护、信息通信系统设计开发、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特色与优势:电子信息工程入选云南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云南省最早的电子信息工程重点本科专业,入选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云南省新兴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每年近30%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本专业课程按照电路与智能硬件、信号处理与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与移动信息软件等三个涵盖软硬件系统特色方向设置,并与龙芯中科、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班,有较宽的专业口径和优良的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一等奖。依托于信息学院拥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能够为毕业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良好条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高道德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和交流能力,身心健康,能够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预期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能达到的具体目标:
1.具备一定的人文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工程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有关的标准、规范、法规,初步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解决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3.能够胜任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的软硬件产品开发、测试、技术支持和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工作;能跟踪并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
4.重视沟通交流,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获取信息,进行技术交流。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客户、同行和公众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快速融入团队、较为准确地定位并勇于承担职责。
主要课程:电子技术课程群: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EDA基础,可编程器件与硬件描述语言,模拟电路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对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制作实现的能力;信号处理课程群: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子测量基础,信息理论与编码,自动控制原理,培养学生对电路中的信号、信息的检测、分析、处理、控制的实际应用能力;软件编程课程群:数据结构基础,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及其开发,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胜任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及工艺检测、工程安装、产品销售服务等工作,到比亚迪、京东方、海康威视等高科技企业中担任程序设计工程师、电路开发工程师等,也可到移动通信、金融、电力、医疗等企业中担任软硬件维护或技术管理的工作。可继续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特色与优势: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符合我国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方向,有着广阔应用领域和巨大市场需求的新工科交叉型特色专业,入选第一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云南省新兴专业。专业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促应用”的教学理念和“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专业定位,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坚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及绿色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物联网人才。根据物联网产业特色设置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和工程实践锻炼三个层次的课程,并通过设立产业人才培养实验班等方式以与华为、百度、京东、腾云和南方电网等物联网产业上下游企业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培养具有较强嵌入式开发、区块链技术应用和物联网系统开发能力的产业化人才。本专业拥有完备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实践课程是与华为、百度等头部企业联合开设,“五维教学实验平台”国内领先。本专业学生在近年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项目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华南赛区一等奖和云南省金奖的优异成绩。专业基于学院拥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物联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有30%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学科的新兴交叉为特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融合协同、科研、实践和文化育人模式,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与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传感网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拔尖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技术产业、科研部门及相关领域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可继续攻读物联网工程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毕业生毕业五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具备以下能力:
(1)主持开发中等规模的软、硬件产品或负责项目团队开展项目活动,进而成长为工程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销售经理或客户经理。
(2)能够基于完成产品关键技术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工作,进而成长为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
(3)负责部门的工作,成为企事业单位中层管理人员。
(4)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成为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具体达成以下目标:
1)培养目标1:科学素养——具有能支撑个人和团队发展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
2)培养目标2:工程基础——具备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专业理论及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设计、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能力,能够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处理跨学科的科学问题,以及洞察前沿技术问题。
3)培养目标3:应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专业基本原理与知识,针对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工程问题设计适当的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识,能基于科学原理分析与解决物联网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4)培养目标4:交流与管理——在相关领域工作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团队中承当技术骨干或核心管理人员完成工程任务。
5)培养目标5:持续发展——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能力,服务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课程:物联网电子及嵌入式技术课程群:物联网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感知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电子设计、嵌入式开发、主流开源软硬件资源使用、物联网系统设计能力;物联网通信网络课程群: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工程,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无线通信,培养学生在物联网通信技术、通信网络、数据传输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能力;物联网软件开发课程群:数据结构与算法,区块链技术、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物联网软件程序的能力;企业联合产教融合课程群:嵌入式应用开发与软件测试、物流系统物联网系统专业实践、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与通信等方向HCIA/HCIP专业认证课程,增强学生对物联网产业认知,实现从学校到产业的无缝对接。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政府等单位从事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教学、开发、设计、管理、运行、维护等相关工作。主要在新能源、新农业、互联网、数字医疗、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农业、智慧电网、现代物流、车联网等新兴行业从事嵌入式智能产品开发与设计、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区块链技术开发、物联网软件开发、UI设计及测试、技术销售工程师、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硬件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五、智能科学与技术
专业特色与优势: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夯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面向机器感知、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前沿高新技术的综合性本科专业,入选云南省新兴专业。在2021年度普通高校“人工智能”方向本科专业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智能科学与技术”位居A+类专业。专业基于学院拥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培养目标:该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掌握电子、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交叉知识,能够在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事智能信息系统软硬件开发或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经过5年左右的职业历练,将达成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科学素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对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职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2:工程基础——具备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业理论及工程基础知识,了解并跟踪该领域的前沿技术,能够解决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
培养目标3:工程能力——能够将基本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到实践中,设计适当的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识,能基于科学原理分析与解决智能学科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主持开发中等规模的软硬件产品或负责项目团队开展项目活动;
培养目标4:胜任工作——能够在跨职能、多学科的工程实践团队中工作和交流,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和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基于完成产品关键技术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工作,在团队中承担技术骨干或核心管理人员完成工程任务;
培养目标5:持续发展——能通过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培训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进而成长为架构设计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或继续深造,在计算机、通信、电子和控制等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领域成功就业或进入硕士、博士生阶段学习。
主要课程: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线性代数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数据结构、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工程数学、运筹学、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智能系统开发课程群:计算机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工业机器人、脑与认知科学、数学建模与实验、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大型科学与工程研究部门、公司研发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从事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也可以面向产业需求,在信息技术、智能家居、人工智能等领域从事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智能行为决策、智能系统设计与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教育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教学改革
学院在教育部主导推进的新工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领域精心组织、积极进取,取得不错的教学改革成绩。近三年承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20余项,省级教研项目10余项、校级教研项目20余项,各类教学建设(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项目30余项、各类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0余项、公开出版教材8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成功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入选云南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入选云南省首批新兴专业。学院密切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热点,努力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的本科教育改革,构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四个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四、科学研究
学院多年来形成了大数据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分布式计算与云计算、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与高原病诊断、无线接入网络阐述与器件、边疆无线电频谱检测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200余项,科研规模达到7600余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0余项,经费2600余万元;省部级项目20余项,横向开发项目120余项,经费4000余万元;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奖、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出版专著30余部。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服务云南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介绍
学院长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造了一支学术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并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CCSP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国际性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并取得不菲成绩。
学院近三年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6人,省级一等奖21人,二等奖24人,三等奖18人;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两年一赛)省级一等奖6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12人;2019年“汉柏杯”云南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级三等奖14人;CCF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金奖2人;2019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比赛国家一等奖5人,国家二等奖28人;2019年“大唐杯”移动通信赛省级二等奖4人;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4人,省级一等奖3人;201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27人,铜奖19人。
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2020年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8项,银奖3项;2020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比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三等奖5项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等20余项。
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2021年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7项;2021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比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中获得一等奖29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0项;第十二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部分学生获奖证书: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证书:



CCSP获奖证书: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奖证书: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奖证书:



六、毕业生就业情况简介(附部分优秀毕业生及知名校友介绍)
学院就业工作始终围绕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充分就业。结合专业特点,学院实施了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能力培养: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了解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针对大二学生引导树立职业目标,培养专业基础能力;针对大三学生结合职业目标,带着问题学习专业课,通过广泛参与课内外科技活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全面提升专业能力;针对大四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全面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并在应聘实践中不断提升就业应试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信息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总数260人,年终就业率为93.77%,本科毕业生已就业(含考研)244人,其中考取研究生(含保研)的有45人,出国深造的有3人,进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四大银行、电力系统、航空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有79人,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8人,其他企业70多人,37名武警国防生进入全国各地武警部队。

信息学院2020届共有278名毕业本科生,年终就业率为91.01%。其中考取研究生(含保研)的有59人,出国的有3人,应征义务兵1人,进入移动、电信、银行、电力、航空等大型国有、三资企业的有50余人,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9人,其他企业80余人,武警国防生进入全国各地武警部队54人,武警国防生返校读研的10人。

2021年学院共有223名毕业本科生,毕业生已就业201人,未就业22人(10人二战考研,3人参加公考,4人暂不就业,2人求职中,3人正在签约中),年终就业率为90.13%。其中考取研究生(含保研)的有60人,出国读研有3人,应征义务兵3人,进入移动、电信、银行、电力、航空等大型国有、三资企业的有50人,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6人,其他企业82人。

附:知名校友
郭振宇 云南知名企业家

1979至1983,蝌蚪吧福利污导航理学学士学位
1983至1986,蝌蚪吧福利污导航理学硕士学位
1986至1988,蝌蚪吧福利污导航无线电系助教
1988 至1993,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1993 至1995,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
1995至1996,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1996至2002,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
2003至2013,滇虹药业集团董事长、总裁
2014至 今,云南贝泰妮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此外,郭振宇博士还担任以下社会及产业职务:
国际自我保健基金(ISF)理事长(总部位于伦敦)
世界自我药疗产业协会会长 (总部位于日内瓦)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蝌蚪吧福利污导航企业家校友会会长
郭振宇博士是国际自我保健日(7月24日)的发起人
王震 上市企业高管

王震,1994年-1998年就读于蝌蚪吧福利污导航信息与电子科学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2001年就读于蝌蚪吧福利污导航信息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历任青牛(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青牛风科技有限公司CEO。现任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366)集团副总裁、本部总经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领军人才,成都市大数据领军人才,云南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担任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会长、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四川省新经济行业共青团工作指导和推进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发改委智库专家等社会职务。王震先生对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市场及产业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拥有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主导多个重点项目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王震先生积极实践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和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服务,不断探索数字产业新技术与新模式创新,致力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鸿睿 自主创业杰出代表

蝌蚪吧福利污导航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级学生,九机网(原三九手机网)创始人兼CEO。2006年,尚在蝌蚪吧福利污导航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就读大三的陈鸿睿,联合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创立了三九手机网。截止目前九机网拥有自主研发的线上商城和线下260余家门店,是一家以IT技术为支撑、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科技公司,也是中国最早涉足O2O电商领域的企业之一。2019年九机实现营收15.81亿元,上缴税收1396.76万元。
所获荣誉:2015年获得云南省青年创业省长奖;2017-2019年获得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2019年排名第69名);2017-2018年获得商务部电商示范企业;2018年获得云南省非公党建观摩点;2019年云南省互联网10强企业;2019年云南九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唐立文 两度创业成功杰出代表

蝌蚪吧福利污导航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1993级学生。1999年,首度创业,创建昆明新远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0年,研发的G.SHDSL基带调制解调器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2006年,研发的双模VoIP电话参加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展。2007年,研发的配电室监控主机用于昆明市600个配电室,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研发的高压电缆隧道监控系统用于昆明150公里隧道。获南方电网科技进步奖。2012年,研发的电子井盖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2014年,二度创业,创建云南酷联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16年,研发的井盖丢失报警器获全国创业创新大赛云南赛区二等奖。2017年,研发的物联网井盖获全国创业创新大赛云南赛区一等奖,国家创新基金支持。获得发明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个。
优秀毕业生代表
任莹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年本科毕业后赴中南大学攻读硕博连读学位。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等中科院JCR 1区等期刊公开发表论文5篇,获得专利发明1项。
张雨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年本科毕业后赴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已获博士深造资格学。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等中科院JCR 1区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篇,获得专利发明2项,2017-2018年度荣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称号。
罗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7年本科毕业后,作为志愿者赴鲁甸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同年9月作为志愿者参与会泽县纸厂乡灾后重建工作;2017年12月作为优秀员工代表参与教育科技集团西南、华南区教育培训;2019年6月作为优秀员工代表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交流学习,获“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
六、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871-65931560
学院网址:http://www.ise.ynu.edu.cn/
招生咨询QQ :1062308323

01 铸魂立本 倾注教育

02 谆谆教导 真知实践

03 实验平台 启迪智慧

04 团队协作 立身立技

05 科技活动 学以致用

06 强健体魄 磨练意志

07 机甲竞赛 成绩斐然

08 产学融合 校企合作

09 专业认证 怀技图强

10 点亮梦想 遇见未来